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K8·凯发(国际)官方网站|天价片酬背后的“钱”规则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3:43    次浏览

制图/李晓军法制网记者尹丽实习生朱婵婵“有时候,投资方就是拿钱‘砸’演员,‘砸’不动,再加码。片酬价格就这样涨上去了”。谈及演员天价片酬现象,导演刘江如是说。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刘江在内,诸多业内人士对此深感忧虑。“演员高片酬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片酬增长速度快得离谱。”制片人何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她举例道,“几年前,新人演员拍摄一整部剧的薪酬(打包价格)才二三十万元,而目前新人演员的片酬已达到二三百万元,涨幅达8到10倍。”与演员片酬屡破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产影片的票房与口碑均呈现低迷态势。今年的“暑期档”似乎就是个例证——尽管上映影片数量超过百部,但市场表现平淡,口碑普遍较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专资办发布的票房数据显示,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为124.2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0.38%。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6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业内不少导演、制片人认为,有些影视剧虽然投资巨大,但却把大部分钱花在了明星演员身上,剩余的拍摄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影视剧制作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必定影响行业前景。甚至有电影界前辈称,从为社会作出贡献大小来看,相比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学家,演员拿天价片酬不成比例。那么,天价片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让演员片酬步入合理区间?片酬比重被指“畸形”天价片酬这一话题其实并不新鲜。有业内人士称,上一轮高片酬成为舆论焦点是2011年前后,时年传言最高片酬为单集100万元,当时一线演员拍摄一部影视剧大约能得到3000万元到4000万元报酬。而这一轮,片酬峰值出现了跨越式飞涨。一份流传于网间的演员片酬表显示,当红演员片酬最低为2500万元,最高则已超过亿元。经媒体求证发现,表中个别演员片酬存在虚报现象,但大多演员的片酬与实际相差无几,甚至部分明星演员现在的片酬已超过表中报价。“一部投资有限的电视剧,一定数目的财力投入,能拍出什么样的作品,演员固然占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情况似乎把演员的功能和作用夸大了不少。应该从宏观来把握到底花多少钱在演员身上是合适的,这样才能有一部好的作品问世。”导演张纪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前不久,再次引发热议的,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某部影视剧。据媒体报道,剧中,男女主角片酬将超过1.5亿元,足以再拍摄一部高规格电影。对此,何静认为,一部戏让两位主演拿如此高的片酬,非常不可思议。“而且据说两位主演档期有限,造成两者集中在一起拍摄的时间很短,实际上他们大量的戏份都可能是借用替身进行拍摄,这样势必会影响质量。”她说。 “据我了解,以前某些比较知名的演员片酬每集5万元,后来涨到二三十万元,现在每集一百多万元,甚至两百多万元也已屡见不鲜。电影的片酬更是翻了无数倍。”中青新影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晓认为,目前中国的影视制作费中演员片酬所占比重过高,呈现出畸形的态势。根源在于市场浮躁在瞿晓看来,随着中国影视市场融资渠道多元化,各种资本不断涌入,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此时,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非常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演员片酬价格产生极大的泡沫。“非理性投资方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心理,恰恰助长了片酬高价位现象。”刘江说,许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投资方,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高片酬不是由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归根到底是目前整个影视市场处于浮躁的状态。”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演员天价片酬背后不少是“虚火”。很多演员对外喊出一个“天价”,有时是变相拒绝不喜欢的剧本或者吓跑不靠谱的投资方。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认为,片酬持续高企存有一定程度的人为炒作因素。“通过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带来不错的收入本无可厚非,但当下演艺圈的部分演员因知名度猛增而恣意抬高身价的做法,会给娱乐市场带来负面影响。高片酬背后存有很多商业因素。”“演员片酬之间具有‘传导’效应,有竞争关系的艺人相互哄抬‘物价’,是片酬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因素。”何静说,“很多演员会互相攀比片酬,签约时提前找人从片方打听其他演员的酬劳,然后坐地起价。”此外,演员片酬不断高涨与电视媒体、网络平台高价竞相买剧也有直接关系:一部剧是否有大腕加盟,是电视台考虑购买与否的主要因素。刘江分析,部分网络媒体本身已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但却又不断以高价购买影视剧播映权,“用他们(网络平台)的话来说是——赔钱买未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的影视剧价格呈现非理性增长的趋势。”也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如何应对天价片酬2013年,由唐国强、刘劲等数百名会员组成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演员委员会,对下属全体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会员发出倡议,抵制攀比片酬的不良风气。演员委员会会长唐国强及会员王宝强、刘佩琦、闫妮等八十多人都表示要自降片酬,从自身做起。然而,此次倡议并没有抑制住片酬飙升。就如何应对天价片酬现象这一问题,不少人认为,天价片酬是市场行为,不应过多干涉。“片酬不是明星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没有谁逼谁,剧方也都是觉得值得,才会给钱。”某知名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刘江也较为支持“将片酬交由市场调节”的观点,他认为片酬问题如同大浪淘沙,慢慢地会走向好的方向。但同时,他也强调:“简单的‘1+1’(IP+知名演员)不等于好作品,好的作品必须符合创作规律,同时也需要投入足够的热情、时间以及认真度等。”也有声音指出,天价片酬不合理,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管理机制。“对于高片酬现象,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有所作为,出台相应政策规范行业内秩序。”田水泉说,虽然有人将高片酬现象归为市场行为,但市场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调节。影视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一样,都需要正确的社会导向。针对高片酬来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很有必要,且十分迫切,何静建议效仿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除市场调节外,还应有行业协会、演员工会等组织站在维护行业发展角度制定管控措施,以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正介绍说,有关演员片酬问题,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管制或行业自律,规定演员的片酬只能占到制作成本的一定比例,如不超过25%。他建议,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对演员片酬实行总量控制。“比如,NBA的篮球队有一个‘工资帽’。超过‘工资帽’的部分,就会面临高额奢侈税。给超级明星越多,给其他球员的就越少。在这种机制下,要想赢球,超级球星的工资只能占到一定的比例。”未来,类似这样的建议或许会被写入法律。不久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进行审议,董中原委员亦提出,可否以法律的刚性规定为电影制作划上一条红线,如明确规定一部电影中全部演员的片酬最高不得超过该电影全部制作费用的30%,从而有效引导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至于如何调节收入分配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袁正说,完善的市场经济通过税法调节收入分配,累进税是调节收入差距的主流做法,我国也是如此。然而,是否有空间提高最高税率,这是全国性大事,值得立法机构研究。